服务热线
18678650712
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电池的主流类型,其性能(如能量密度、循环寿命、安全性等)主要由核心材料决定。这些核心材料可分为电极材料、电解质、隔膜和集流体四大类。
电极分为正极和负极,是锂离子嵌入/脱嵌的“主战场”,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。
电解质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的“桥梁”,需具备高离子电导率、宽电化学窗口和良好的稳定性,分为液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两大类。
隔膜是分隔正负极的绝缘材料,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,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安全性和倍率性能。
集流体是收集和传导电流的“载体”,需具备高导电性、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。
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性能检测需覆盖结构、形貌、化学组成、电化学性能、力学性能、热稳定性等多个维度,不同材料的检测重点不同,对应的设备也各有侧重。以下按核心材料类别,梳理关键性能及对应的检测设备:
电极材料(如三元材料、LFP、石墨、硅基材料等)的核心检测指标包括晶体结构、微观形貌、粒度分布、比表面积、电化学性能、热稳定性等,对应设备如下:
性能类别 | 检测指标 | 核心设备 | 设备用途 |
结构分析 | 晶体结构、相组成、晶格参数 | X 射线衍射仪(XRD) | 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(如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、LFP 的橄榄石结构),判断是否存在杂相。 |
原子级结构、缺陷分布 |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/HRTEM) | 观察纳米级晶体结构、晶格间距,分析材料的缺陷(如三元材料的阳离子混排)。 | |
形貌分析 | 表面/截面形貌、颗粒尺寸/分布 |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观察颗粒形状(如石墨的层状结构、硅颗粒的团聚状态)、粒径分布及表面是否有裂纹。 |
颗粒团聚状态、二次颗粒结构 |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(FIB-SEM) | 对材料截面进行精细切割,分析内部结构(如正极材料的包覆层厚度)。 | |
粒度与比表面积 | 粒径分布、比表面积、孔径分布 | 激光粒度仪 | 测定颗粒的体积 / 数量平均粒径(如三元材料的 D50、D90),评估分散性。 |
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(BET) | 测材料的比表面积(如石墨的 BET 值影响储锂能力)和孔隙率。 | ||
电化学性能 | 充放电容量、循环寿命、倍率性能 | 电池测试系统(CTS) | 模拟电池充放电过程,记录容量衰减曲线(如 LFP 的循环寿命测试)。 |
氧化还原反应、离子扩散系数 | 电化学工作站(EC-lab/Parstat) | 测循环伏安(CV)、交流阻抗(EIS)、计时电流法(CA),分析电极反应动力学。 | |
高电压/低温/快充性能 | 高低温试验箱 + CTS 组合 | 模拟极端环境(如 - 40℃低温、4.5V 高电压)下的电极性能。 | |
热稳定性 | 热分解温度、放热速率 | 同步热分析仪(STA/TG-DSC) | 测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重量变化(TG)和热量变化(DSC),如三元材料的热分解温度。 |
热失控临界温度 | 绝热加速量热仪(ARC) | 评估材料在绝热条件下的热失控风险(如高镍三元材料的热失控起始温度)。 | |
化学组成 | 元素含量及比例(如 NCM 的 Ni/Co/Mn) | X 射线荧光光谱仪(XRF) | 快速分析材料中的金属元素含量(如三元材料的 Ni 占比是否达标)。 |
微量元素杂质(如 Fe、Cu 等) |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(ICP-MS) | 高精度检测 ppm 级杂质(杂质会导致电池自放电,需严格控制)。 |
2、电解质检测设备
电解质(液态/固态)的核心检测指标包括离子电导率、电化学窗口、水分/杂质含量、稳定性等,对应设备如下:
性能类别 | 检测指标 | 核心设备 | 设备用途 |
离子传导性能 | 离子电导率(液态/固态) | 电化学工作站(交流阻抗法) | 用交流阻抗(EIS)测试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(液态电解质通常要求>10⁻³ S/cm)。 |
固态电解质体相/界面阻抗 | 高温阻抗测试系统 | 测试固态电解质(如 LLZO)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,评估界面接触电阻。 | |
电化学稳定性 | 电化学窗口(耐高/低电压能力) | 线性扫描伏安仪(LSV) | 测定电解质在高电位下是否分解(如液态电解质需耐受 4.5V 以上电压)。 |
氧化还原稳定性 | 循环伏安仪(CV) | 分析电解质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是否发生副反应。 | |
纯度与安全性 | 水分含量 | 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 | 严格控制电解质水分(要求<20ppm),避免水分与锂盐反应产生有害气体。 |
阻燃性能 | 氧指数测定仪、垂直燃烧测试仪 | 评估电解质(尤其是液态)的阻燃能力(如添加阻燃剂后的燃烧速率)。 | |
有机溶剂纯度 | 气相色谱仪(GC) | 检测液态电解质中有机溶剂(如 DMC、EC)的纯度及杂质含量。 |
隔膜的核心检测指标包括厚度均匀性、孔隙率、透气性、力学性能、热稳定性等,对应设备如下:
性能类别 | 检测指标 | 核心设备 | 设备用途 |
物理尺寸 | 厚度及均匀性 | 激光测厚仪、接触式测厚仪 | 检测隔膜厚度(如 PE 隔膜通常为 12-20μm)及不同位置的厚度偏差(要求<±1μm)。 |
结构性能 | 孔隙率、孔径分布 | 压汞仪、孔径分析仪 | 测定隔膜的孔隙率(通常 30%-50%)和平均孔径(0.1-1μm),影响锂离子传导效率。 |
透气性(气体透过率) | 气体透过率测试仪(如 Gurley 仪) | 用“Gurley 值”表示(单位:秒/100mL),值越小透气性越好,对应锂离子迁移阻力低。 | |
力学性能 | 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 | 万能材料试验机(配薄膜夹具) | 测试隔膜的纵向(MD)和横向(TD)拉伸强度(如 PE 隔膜拉伸强度需>100MPa),避免组装时破裂。 |
穿刺强度 | 穿刺试验机 | 模拟电池组装中极片毛刺对隔膜的穿刺风险,要求穿刺强度>3N。 | |
热稳定性 | 热收缩率 | 热收缩仪(烘箱+影像测量系统) | 测定隔膜在高温(如 120℃、150℃)下的纵向/横向收缩率(要求<5%),避免热失控时短路。 |
界面性能 | 电解液润湿性 | 接触角测量仪 | 测定电解液在隔膜表面的接触角(要求<30°),评估隔膜对电解液的吸附能力。 |
耐电解液腐蚀性 | 浸泡试验箱+性能复测系统 | 将隔膜浸泡在电解液中(如 70℃下 1000h),复测厚度、力学性能,评估稳定性。 |
集流体(铝箔、铜箔)的核心检测指标包括厚度、表面粗糙度、导电性、耐腐蚀性等,对应设备如下:
性能类别 | 检测指标 | 核心设备 | 设备用途 |
尺寸精度 | 厚度及均匀性 | 高精度激光测厚仪(分辨率 0.1μm) | 检测集流体厚度(如动力电池用铜箔已降至 4.5μm 以下),要求厚度偏差<±0.3μm。 |
表面性能 | 表面粗糙度、氧化层厚度 | 原子力显微镜(AFM) | 分析集流体表面微观粗糙度(Ra 值),影响电极材料的附着力。 |
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(XPS) | 检测铝箔表面氧化层(Al₂O₃)厚度,评估其耐腐蚀性。 | ||
电学性能 | 面电阻、导电性 | 四探针电阻测试仪 | 测定集流体的面电阻(如铜箔面电阻需<0.5mΩ/□),确保电流传导效率。 |
耐腐蚀性 | 抗电解液腐蚀能力 | 盐雾试验机、浸泡腐蚀试验箱 | 模拟集流体在电解液中的长期腐蚀行为(如铝箔在高电压下是否被腐蚀)。 |
除上述材料专属设备外,还有一些通用设备用于保障检测环境或预处理:
· 手套箱:提供惰性气体(Ar)环境,用于电解质配置、电池组装(避免水分/氧气影响材料性能)。
· 真空干燥箱:用于材料(如电极、隔膜)的脱水干燥(通常 80-120℃真空干燥)。
· 行星式球磨机:用于电极材料的混合、研磨(如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时的均匀分散)。
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(ICP-OES):快速测定材料中金属元素的含量(精度低于 ICP-MS,但成本更低)。
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检测设备需覆盖 “结构 - 形貌 - 性能 - 安全” 全链条,不同材料的检测重点差异较大:电极材料侧重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,电解质侧重离子传导和稳定性,隔膜侧重力学与透气性能,集流体侧重尺寸精度和导电性。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电池材料从研发到量产的质量控制体系,是保障电池性能与安全性的关键。
山东德瑞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
产品咨询及采购需求:
18678650712
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
邮 箱:drickfx@163.com
地 址:山东济南历下区工业南路61-11山钢新天地8号楼21层
德瑞克二维码
版权所有 2020 @ 山东德瑞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备案号:鲁ICP备12028852号 实验室一站式服务 技术支持:济南搜索联盟 网站地图